日式泡沫警告了什么
|
从文章看,其金融体系生存方式与中国何其相似!
。。。
日本泡沫警示的不是土地与证券投资泡沫过大的风险,而是基础货币发行量扩张、传统银行缺乏投资渠道导致存款者不满、政府在金融体制变革时期无法掌控监督与保护的平衡,可能导致的极大风险。泡沫的成因是因为股市与房地产市场急剧扩张的说法,是倒果为因。日本经济泡沫无关金融变革,有关经济结构的调整。
。。。
房地产泡沫主要表现为"土地神话"。二战后,由于日本人口增加、产业发展使土地需求不断扩大,导致土地价格成倍上升。由于日本经济活动集中于三大经济圈,土地供给缺乏弹性,投资土地成为获益最大的渠道。泡沫之初的1986年,土地总价1257万亿日元,到1990年初达到2365万亿日元,在泡沫鼎盛 期的1987到1990年间,土地价格与名义GDP比重突破400%,到1990年达到550%,而后逐年下滑,但仍保持在300%左右。同时,政府为保护农业用地,实行倾斜税率政策,对于商业性流转收益课以重税,土地缺乏流动加剧了市场的土地上涨预期。
股市同样如此,总市值从1986年的402万亿日元上升到890万亿日元,上升137%,占全球比重从1980年的15%到1989年的42%。1990年开始下滑,1997年下落至335万亿日元。
从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,日本金融体制为适应追赶经济而设立,严格区分不同目的的金融机构,在大藏省的严格管制下,面向不同性质的企业进行贷款:都市银行、长期信用银行、信托银行以大企业为主要客户;相互银行、信用金库等主要面向中小企业贷款。长期、短期贷款业务各有通道,互不来往,政府公共产品的投融资资金来源主要通过邮政储蓄与简易保险。分业经营,壁垒森严。
这一体系曾经保证了政府的经济意图得到贯彻,为日本经济腾飞助力。但到上世纪70年代局面发生根本变化,日本企业已完成高投资、高增长的重化工业时期,进入成熟期,企业自有资金充足,银行靠政府保护的存贷差生存模式受到威胁。
严格管制与政府的保护弊病此时显露无遗。货币流动性过剩,利率一直偏低,银行通过压低利率使银行靠准地租生存的方式日益艰难,同一金融行业之内同质竞争严重。银行资金通过扩张战略将过剩的资金投资到土地与股票市场,并通过双重利率大获其利。早在上世纪80年代前半期,银行就通过子公司向住房、消费者信贷提供大量贷款。制造业贷款从上世纪70年代的70%下降到80年代的50%,建筑、不动产业、个人贷款比重急速上升。大藏省限制银行向不动产贷款的管制措施基本落空,银行通过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结盟,或直接设立非金融子公司,轻易绕开,并且通过土地等资产的连续抵押贷款加大杠杆作用,同时也放大了风险。
个人、银行与企业全部均热衷于泡沫,只有一个解释,货币政策不当、限制竞争才是祸首。日本经济学家原田泰指出,由于存款利率被政府管制,金融理财不发达,很多人转而持有土地和股票等资产,以应对流动性过剩的通胀威胁。
由此,日本政府与经济学界开出的金融大变革的猛药就是,逐步但坚定地取消全面管制,在外汇、利率、投资等各方面开闸。大藏省从1980开始的金融变革由于不透明与滞后,难收成效,其职能被金融厅接管,中央银行的独立地位得到保证。自由、公正、国际化成为三大改革目标。
放开市场管制并不会制造泡沫,不当的管制才会,还会束缚金融机构的手脚,使之成为保护政策下的大项目、大企业寄生体。(作者:叶檀)
源文档 <http://www.singtaonet.com/fin_op/200704/t20070416_514797.html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