给小朱的第三封信-一个真问题
|亲爱的小朱:
周六你在预习物理时,提出一个问题:1米长的真空玻璃试管中,铁球掉落时会否击穿玻璃?我们一起花了半小时,找到路径,计算出结论。
这真是一个好问题
让我们复盘一下这个有趣的解题过程。一共是四步:
第一步,了解问题,清楚地看到要“求”的是什么?
在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里,就是计算玻璃能否承受住铁球的冲击力。
已知的项有三个:
- 自由落体高度为1米
- 铁球的重量假设为100克
- 1mm厚度玻璃的抗压强度,当天百度查出是1.6gpa。今天就再也找不到了,所以问对问题才能找到答案。
不过今天我查到测试玻璃硬度的国家标准,就是1m高处用1kg的铁球自由落体砸玻璃,真正殊途同归。?
你在这里提出了一个关键点,就是压强?
第二步,了解已知数和未知数之间有什么关系?
- 自由落体高度>>接触速度(自由落体: v=√2gh)
- 速度变化(接触速度)、时间变化(0.1秒)、质量(100g)>>压力(牛顿第二定律: F=ma;牛顿第一定律<加速度>a=Δv/Δt)
- 接触压力>>>接触压强(P=F/S)
也就是得到了一个解题思路和计划。
第三步,实现我们的计划,也就是计算
第四部,我们回顾所完成的解答,对它进行检查和讨论。
上述的解题四个步骤,弄清问题>拟定计划>实现计划>回顾,是不是看着有些眼熟?
对了,它来自于我们家的一本藏书,叫做《如何解题》,就是这本:
这四步其实就是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。不过,要解决问题,首先要能提出问题。
上述,铁球砸玻璃,看似“傻”,但这真是一个好问题,它包含了高一核心的牛一牛二,天才牛顿想了足足二十年。
这也是一个真问题,真问题的特征之一就是用百度一下找不着答案。
(我歇会儿,吃了饭再写)
你今天这表现不好,不回家吃饭要提前得到父母同意。
我大胆猜一下:你是怕问妈妈,结果妈妈不同意你在外面吃晚饭,怕被同学笑话。
这让我想起另一件事情,周末家里断网了。那时你也不愿意按我的指导寻找故障根源,问原因,你也说:因为要面子,怕自己显得“傻”。
看上去“傻”是一个大问题吗?似乎是。但你在上一篇回信里自己也写过:上帝偏爱笨小孩。为什么?难道是因为笨小孩不怕作“傻”事儿?
回到“敢于提问”这个主题上来,在我读大学时,常有同学说,很羡慕能提出深刻,而具有见解的问题的人,但因为自己要么提出傻问题,面子挂不住,要么提不出问题,觉得尴尬。
其实根据我的观察,听完一节45分钟的课,绝大部分人并没有全听懂,但很多人不会问问题,除非他们想到了那些听起来特别有水平的问题,最后的结果就是听课的时间白花了。究其原因,主要是怕问了所谓的"傻问题",被别人嘲笑,"怎么这么简单的问题也要问",更怕被别人认为自己的水平不行。
举一个正面的例子,我的老板,他每次参加会议,都会随时打断讲演者,提出自己的傻问题。绝大部分时间,其实我们也有这样的问题,但是不好意思问。对于这些问题,大部分时候,是因为讲演者自以为大家都和他一样明白了,但事实上,讲话人没有讲清楚,听众更没有理解。
更有一些时候,讲课者会被看似简单的问题问住,因为他自己的理解也不深入,结果就只能闪烁其词。这一刻老板看起来就特别有水平。
我们都听过皇帝的新装这个故事,觉得很可笑吧。但在现实生活中,这一类的事情特别多,只是我们自己怕别人嘲笑,不敢做那个问傻问题的小男孩罢了。
我们在听课时,生怕周围的人嘲笑我们,因此有疑问也不敢问,久而久之,在我们的头脑里,就充满了一堆我们其实并没有搞清楚的事情,积累的时间一长,我们就和那些开始时不怕丢脸,正视自己弱点的“笨”人拉开了差距。
其实,在真实的世界上,傻问题很少,不懂“装”懂的人却很多。
依然用泰戈尔的话结尾:
如果你把所有的错误都关在门外时,真理也要被关在门外面了。
If you shut your door to all errors truth will be shut out.
期待你的回信。
大朱
2021/7/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