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封”会和汽车五场

今天“封”会,自然要封路。

早晨,从位于锦绣路的家里出来,开车到位于陆家嘴的单位上班,可谓是突破了重重封锁。凭着机敏和对浦东30多年的熟悉,七弯八绕到了单位500米的地方,就再也过不去了。只好 abanden the car and walk the rest of the way。

世纪大道和浦东南路口,排满了车,步行的人也很多,忽然听到旁边打电话的一中年妇女说了一句:我在汽车五场,这里都封掉了。

格登,这句话就如钥匙,打开了我童年时的记忆。

真的啊,这里,上海证交所,原来就叫汽车五场。向西的江边,现在香格里拉的附近是立新造船厂。向南,现在的通用展示厅是救火会,前面原来有一座桥和一条河,走虾船的河。再过去就都是农田了,八佰伴边的崂山西路原来是一条田间小路,现在卡拉Ok店的位置则是一个粪池(怪不得这个位置开的店都不景气)。张扬路是一条一下雨就变成河的泥路,再过去是老白渡、黄家宅,是我上中学的地方。那时已经开始有高层了,曾有中学同学据说走火入魔而坠楼。再过去的塘桥,是我的外婆家,当时都是自己建的矮平房,前面有自留地(照现在的说法就是带草坪的独栋别墅)。

向东哪,东昌电影院还在,这附近的景色在最近25年都没有什么大的变化。在过去,是东方路,我小学毕业时建的,当时还叫作文登路(就是浦东方言“坟墩”的谐音),建路那年,我去那里学车(自行车拉),记忆中,当时无数的白粉蝶满天飞舞。那里附近的源深体育中心,原来叫作汤家宅,那里有一种青蛙,总是两个一对,小的骑在大的背上,要好得不得了。

陆家嘴春江码头

file

工人俱乐部(141号),后称浦东文化馆。到了1990年5月3日,上海市人民政府浦东开发办公室在此挂牌成立,成为浦东开发开放的起点。“浦开办”当年选用“141”作为门牌号,即取“一是一”的谐音,表明“浦东开发一是一,二是二,一步一个脚印,要实事求是”。

file

file

东昌电影院,1954年当时的东昌区在其核心区域内择址建造了这座电影院。因其地标效应,81路等公交线曾长期以“东昌电影院”作为站名。

file

其昌栈轮渡

file

十八间
自上海开埠后,中外商人在此沿江一带建造码头栈房,至1906年前后有招商局华栈、扬子栈、开平矿务局码头等,逐渐形成密集的棚户区。当时,有傅家集资建造了十八间供出租的房屋,后来“十八间”就成为周围一带的俗地名。

file

民生路·凌家木桥
原为乡间泥路,没有路名。1922年,由浦东塘工善后局修建为弹石路面,以三民主义中的“民生”二字命名为民生路。1955年,弹石路面的民生路拓宽改建成沥青路面。1990年代末,也就是我小学毕业那年,铺上水泥路面,双向四车道。
民生路码头,1988年
file

居家桥
即浦东大道居家桥路交叉路口周边至黄浦江边一带。地因桥得名,马路浜横贯村中部,跨浜有桥三座,东为石桥,其西两座为木桥。石桥即居家桥,已用两块水泥板加宽题名“介寿桥”,当地习称居家桥,上海方言中“鬼”“居”二字近音,又被称为“鬼桥”。地北原为黄浦江滩地,有零星草棚。桥四周多坟山荒地。
1993年通车时的杨浦大桥
file

在金桥路(原上川路)、浦东大道相交处至黄浦江边周围一带,是沪上知名区片“庆宁寺”之所在,而通常人们更习惯地称呼这里为“高庙”。元大德年间(1297—1307年),建于陆行的观音慈报禅院迁此,改名庆宁寺,以香火之盛,闻名远近,故成为习称地名。因寺旁有一座道堂庙习称高庙,故而庆宁寺一带也被称为高庙。清末,黄浦江畔设立了渡口。到了1906年,沿江滩地建有美商美孚火油栈,之后在渡口东侧还建有光裕码头。1919年,东沟至外滩的长渡航线就需在庆宁寺停靠。1921年辟筑的上川县道,至1925年11月改筑为上川铁路,火车始发站就设在庆宁寺江边。1930年在寺以南兴筑浦东大道,第二年又开辟了庆宁寺至定海桥的对江轮渡。凡此种种,使此地成为早年市郊结合部重要的水陆交通中转站。

file

八号桥
浦东大道的主要车行桥梁是从整条浦东南路和浦东大道按由南向北、由西向东方向顺次编号的。如原位于浦东大道源深路附近的为“六号桥”,跨洋泾港的为“七号桥”;临近沪东造船厂大门、东南向跨越西沟港的则是“八号桥”,跨越赵家沟(大将浦)者为“九号桥”。
八号桥原是木桥,1935年与浦东大道同时建成,1956年7月和1986年4月两次改建。桥身上部钢筋混凝土T形梁,下部重力式桥台,3孔,长52米,宽20米,其中车行道宽14米,梁底标高6米,载重量20吨。八号桥因紧邻沪东造船厂,85路历史上长期以此为终点,因而具有较高的知名度。

file

1920年代位于天灯口的高桥市轮渡码头

file

天灯口在高桥港入黄浦江处。民国初,孙姓商人在此建轮船码头,后市轮渡公司在其西侧建新码头,即高桥市轮渡码头。《清溪三十二韵·西江待渡》诗曰:
“萧然行李杖头挑,群集江边笑语嚣。卅里风波名利客,一帆早暮去来潮;砖炉泥灶茶烟扬,斜照孤村酒望飘。最好天灯高挂处,余光照彻可怜宵。”
曾经去往高桥以及海滨浴场等地,必先由市区乘船至此,再换乘码头专线,这里因而成为重要的水陆换乘点,市面热闹。待前往高桥的交通方式改为81路之后,天灯口的轮渡码头也失去了存在意义,撤渡后的天灯口市面日渐冷落,到如今已鲜有知者。

高桥
file

长期以来,81路终点站设在高桥,站点就在高桥西街西端的路面宽阔处。明嘉靖时已有高桥一名。高桥和古代清浦镇有兴替关系。明代清浦镇遭倭寇毁坏,同时清浦港淤积,集市遂迁今高桥,闹市商街主要分布在老街的西街以及石家街、大同路等处。如今,高桥东西街已经列入市郊历史文化风貌区之一。
高桥北街与花山路(原海高路)交叉口附近的“双井”处,是古高桥旧址所在。清同治年间重建。《江东志》浚港建桥记云:“高桥旧跨黄潼港上。相传港水东通海,西通浦,桥下可行巨舟”。镇因桥得名。1928年,将已淤塞的黄潼港填筑为路,高桥遂拆除,并在桥的原址北堍树立一石碑,上书“古高桥旧址”。此外,在高桥中学内有明代宝山的“永乐御碑”。

file

车影行踪:81路的浦东滨江文化之旅_城事_澎湃新闻-The Paper

参考资料
[1]上海市公用事业管理局编:《上海公用事业(1840—1986)》,上海:上海人民出版社,1991.1
[2]中共上海市公共交通总公司委员会编:《上海市公共交通企业社会主义时期中共党史大事记》,内部发行,1996.4
[3]上海公用事业志编纂委员会编:《上海公用事业志》,上海: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,2000.1
[4]上海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:《上海市志·交通运输分志·城市公共交通卷(1978—2010)》,上海: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,2018.3
[5]上海市公用局编:《十年来上海市公用事业之演进》,上海:上海市公用局,1937.7
[6]Mike Davis:FAR EAST BUSES TRAMS AND TROLLEYBUSES SHANGHAI FROM 1908, DTS Publishing PO Box 105,Croydon,Surrey,2010
[7]上海市杨浦区志编纂委员会编:《杨浦区志》,上海: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,1995.12
[8]歇浦路街道志编写组编:《歇浦路街道志》,内部资料,1993.8
[9]上海市川沙县县志编修委员会编:《川沙县志》,上海:上海人民出版社,1990.11
[10]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政府编:《上海市黄浦区地名志》,上海: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,1989.1
[11]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政府编:《上海市杨浦区地名志》,上海:学林出版社,1989.7
[12]顾炳权常务主编:《上海市浦东新区地名志》,上海: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,1994.12
[13]唐国良主编;上海市浦东新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、浦东新区地方志办公室、浦东新区地名管理办公室编:《浦东老地名》,上海: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,2007.1

One Comment

Add a Comment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