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1天游美国(八):安娜波利斯和巴尔的摩
|到美国这么多天了,城市看了不少,也见识了“十七英里”的豪宅和Napa的庄园,但还没有见过美国小镇。于是这一天,我们去了“安娜波利斯”。
安娜波利斯(Annapolis),马里兰州府所在地,18世纪曾做过美国的零时首都。不过,别看它名头挺大,其实这只是一个海边的小镇,一个只有3万人的小镇。
这个小镇里有一个很有名的学校:美国海军学院US Naval Academy,我们首先去看的就是这里。
赶紧,先抓着门口放哨的海军大哥,留个影:
教学楼:
这个就是海军学院的吉祥物,一头发怒的公羊:
在这里,我们晃了海军博物馆,博物馆不大,不过有趣的是,这里到处都有“GO NAVY, BEAT ARMY”(加油海军,打败陆军)的字样,包括我买饮料的收银条也不放过。看来美国军队是蛮自负的,正和了“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”这句话。
这是海军学生的每日作息表,从6点半到24点,有趣的是中午11点半是早午餐(Early meal),12点半是午餐(NOON MEAL),估计是运动量太大,所以需要多吃一顿:
从海军博物馆往外看,就是安娜波利斯港:
不过毕竟是军校,我没敢到处狂拍。
出了美国海军学校,便开始在小镇里闲逛,真是一个很漂亮的小镇啊。
小镇以议会山为中心,四散辐射,街道边都是靓丽的小楼。
这牌子上写着,“这里住着十分特殊的人”,什么样的人哪?不得而知:
人家:
花草:
报摊:
小镇很安静,街道上人也很少,有趣的是,不时有马车经过:
街道尽头的小河:
这便是城镇中心的马里兰州议会,那个雕塑好像是建立安娜波利斯的William Stone:
安娜波利斯港,这里停满了各式各样的游艇,游人如织。这里当街就一些西装革履的,在大太阳底下出租游艇,只是不知道需要怎样的执照。
逛完小镇,在两个女士小资情调大爆发的影响下,终于吃了一次美式午餐。我觉得味道很好,不过大多数国人不喜欢,所以,这也是此行吃的唯一“西餐”。
下午去巴尔的摩。
途中经过了一座爆长的切萨皮克湾大桥(Chesapeake Bay Bridge):
海湾边的沙滩:
巴尔的摩Baltimore是一座老城,在烟草和手工业发达的19世纪,她曾经是美国第一大城市,也是美国国歌的发源地。
但随着着烟草和手工业在美国的没落,这里的人口急剧下降。导游说她“是一个走向衰落的城市”,但我在我眼中,这句话言过其实了,这座城市只是在转型,并没有死亡。
这是一座由废弃的火电站改建的书店,就坐落在港口边:
进入书店,内部完全保留了火电站原有的格局,巨大的锅炉、复杂的管道都几乎维持原状,别有风味。所谓革新,便是在历史的基础上,付以现代的功能,这便是巴尔的摩的标志。
港口全景:
城市转型的另一个努力:1980年开放的国家水族馆:
河边有不少小摊,也有很多街头艺人,比如砸锅卖铁的这位:
毕竟是老手工业中心,我在这里花了20刀买了一条漂亮的金属手链,回去后,被LP大加赞赏,活活。
这里的购物中心也蛮有趣的,比如有一个全部是黑人的巧克力圈店,里边的员工边工作边载歌载舞,和声、共振都没话说,引起众人围观:
只可惜,这巧克力看起来也太“腻”了,而且形象和“米田恭”有得一拼,不敢尝试。
为了找一下衰弱的感觉,便决定离开繁荣的港口,在城市里信步而行。
街道:
政府大楼前的雕像,我给他取了一个“马护肥鹰”的名字。这估计是取自英军攻陷华盛顿以后,却被巴尔的摩守军挡在城外的故事。
河边漂亮的公寓:
只可惜小河脏兮兮的,颇有点上海苏州河的意思。而且河边也有不少看似空荡荡的仓库建筑,透露出一些老工业中心衰落的影子: